“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。当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,留下智力受限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,她们的生活如何维系?权益如何保障?如何在冰冷的法律条文与温暖的亲情纽带间找到最优解?这不仅关乎个体命运,更是对基层调解人员智慧与温度的考验。
2025年8月的一天,李兰心女士气势汹汹地来到薛家岛街道综治中心。她手持相关材料,言辞激烈地讲述了表妹(智力二级残疾)张秋华的遭遇,并强烈要求申请法律援助,甚至做好了“打官司”的准备。她的诉求很直接:为表妹和年幼的外甥女涵涵讨回被表妹夫王海舟的哥哥王海帆“扣下”的钱款。
张秋华2016年与王海舟结婚,次年女儿涵涵出生。生活虽清贫却安宁,但2024年王海舟因肝癌离世,将这个特殊的家庭推入深渊——只剩下限制行为能力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女儿,经济来源也成了大问题。原来,王海舟病重期间,考虑到妻子状况,曾委托兄长王海帆保管家庭存款和房屋租金收入。王海舟去世后,王海帆并未主动归还这些本应属于张秋华母女的“活命钱”。
面对李兰心一方带着“火药味”的法律诉求,薛家岛街道综治中心敏锐地捕捉到了纠纷背后的亲情纽带。调解员刘学勇意识到,简单的诉讼固然可能追回钱款,但极易撕裂亲情,让本就脆弱的母女失去重要的家族支持。他果断调整思路:与其走向法庭对抗,不如尝试通过更柔性、更具建设性的人民调解来化解矛盾,在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,更要竭力守护这份亲情。刘学勇迅速明确了“维权护亲”并重的调解核心原则。
调解团队随即“兵分多路”展开工作:刘学勇“主攻”王海帆,深入了解其想法;公职律师、法律顾问联合社区资深调解员及“两委”干部,一方面详细梳理张秋华母女的现实困境与核心诉求,另一方面也积极做好李兰心等人的情绪疏导和思想工作,引导她们理解调解在维系亲情、实现长远保障方面的独特价值,将“打官司”的对抗性思维逐步转化为“解决问题、守护亲情”的合作意愿。
沟通中,王海帆的“苦衷”也浮出水面。他坦言并非恶意侵占,而是出于无奈:张秋华因智力障碍,对金钱缺乏规划能力,常出现“刚转钱就花光或遗忘”的情况,令其作为保管人陷入尴尬,担心钱款被无序消耗。同时,社区调解员和“两委”干部凭借对辖区情况的熟悉,敏锐地指出一个关键法律障碍:王海舟去世后,张秋华的监护人一直未依法变更,这不仅严重影响其自身权益行使,也使得女儿涵涵的合法权益缺乏强有力的法定主张者。
面对交织着激烈情绪、现实困难与法律盲点的复杂局面,薛家岛街道综治中心精准把脉,联合社区力量,开出了兼顾“情、理、法”的调解良方:
钱款安全回归。王海帆立即归还保管的全部存款及收益,存入张秋华名下活期账户。为确保资金合理用于母女生活,由李兰心及张秋华母亲共同监督支出。
租金管理权责厘清。后续房屋租金直接支付给张秋华。考虑到张秋华的沟通局限,王海帆负责对接承租人、协调租房事宜,担当“沟通桥梁”。
筑牢监护根基。由社区居委会及调解员全力协助, 尽快依法启动并完成张秋华的监护人变更法律程序,为其本人及涵涵确立合法、有效的监护人,彻底解决权益主张的主体问题,为未来托底。
在综治中心工作人员、社区调解员及“两委”干部的耐心斡旋、释法明理与共同见证下,双方最终达成协议。曾经剑拔弩张的气氛得以缓和,冰冷的钱款纠纷得以化解,而比金钱更珍贵的亲情纽带,在调解的智慧下不仅未被斩断,反而得到了加固。更重要的是,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,由此获得了面向未来的、可持续的制度性保障。
本案的成功调解,生动诠释了基层矛盾化解的深刻艺术:它不仅仅是机械适用法律,更要敏锐洞察人心、权衡利弊、弥合裂痕;不仅要回应当事人最初的诉求,更要善于引导,将对抗转化为对话,将维权诉求升华为守护亲情与构建长远保障的共同目标。 薛家岛街道综治中心联合社区力量,不仅成功促使钱款安全回归,更以同理心说服王海帆念及手足之情,承诺对智力受限的弟媳和年幼的侄女多一分理解、多一份帮扶。这种将“法律援助”的刚性诉求,巧妙转化为“司法为民+人民调解”柔性守护的实践, 这种融合了法律刚性、人性温度、社区支持与长远考量的“多元共治思维”,如同穿透阴霾的阳光,正坚定地引领着这个一度陷入不幸的家庭,走出阴影,重新拥抱生活的安稳与希望。(注:文中人名均为化名)刘学勇 郑 潇